我认识的蔡寅坤——叶瑞琨
2013-03-04 16:36:48

认识蔡寅坤是在一个展览会上。当时在成都市博馆有个三人联展,另两位我都认识,独蔡寅坤不认识。当我看展时,走到最后蔡寅坤的画前,一股潜藏在画中的荒野之气扑面而来。那时蔡寅坤随余中英先生学习书法,随赵蕴玉先生学习绘画,蜀中此二老,都以秀润的书风、画风见长。而这时的蔡寅坤的画深得老师的真传,只是在其画面的背后潜伏着今日的豪气,而当时的画与其内心的部分先天成份是一致的。

后来知道寅坤是一个回族青年,在年纪很小的时候为了生计每年都要在青藏高原上生活长长的一段时光。当他站在西北高原上那刺骨的寒风中时,大自然给予他丰厚的馈赠。而这时的青年正为了生计着想,全然不知这些是日后让他取之不尽的馈赠。在那些为了生计的岁月中,他练就了一身的胆气和稳准的技术,正如庄周先生所讲的庖丁的故事一样的游刃有余。在后来他放下手中的刀具,拿起毛笔时,当年的那种稳准和西北高原这片神奇的大自然馈赠于他的荒野之气,被他重重地画在了一张薄薄的宣纸上。让我们在今天所看到的惊心动魄的画面时,心中都要想一想,他为什么会画出如此的东西来?

蔡寅坤的智慧被他外在的豪情所掩盖了,他的内心实际上充满了秀的智慧,有时近于狡猾。但他恰当地把这一切都用在了他的绘画之中,因此,我们会在他粗狂的画风中品味到那久久的韵味,实际是其内心对那些物象的深深体会。

蔡寅坤被我们认识是要认真地读他这个人的。中国绘画中的大写意,从文字可追随到唐代。当时唐太宗请李思训、吴道子在宫中墙上图写三百里嘉陵江图,李将军穷半年之工,吴道子尽三日之迹,一个画了半年,一个画了三天,这个记录为我们找到了印证工笔画和写意画的文字。可惜,唐时的宫殿早已被历史所掩埋,我们也无法看到那辉煌的笔意。从实物而言,大写意现在能看到最早的作品是宋代人梁楷的《醉仙图》了,通其狂野的笔意精准地写出了仙人的醉步。其后的徐青藤、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陈子庄,这些人物,为这一文化的范围拓展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他们把儒学、道学、佛学中可资利用的文学和哲学精神都应用到这一画风中去了。当有一次我和一位理论家谈论蔡寅坤的画时,那位理论家说蔡寅坤正因为没有进行正式的技术训练(指院体的素描体系),因此在其绘画时才没有约束他的章法,左冲右突,在多个方面都可大胆地去进行,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蔡寅坤在对前辈作品的阅读时是深入的。他在对图式的阐述时是沿着前辈大师的人文精神进行的。今天我们读到蔡寅坤的画时,他那重、大、沉、雄的画风中,充满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从他的部分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出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对他的影响,只是这个聪明的人把大师们的元素分解利用了,这便是白石老人对学生讲的“学我者活”的道理。他的聪明就在于十分的善学上。他不论古今中外,只要有用于他的东西,拿来便是。这表现在他大胆的用色上,单纯的酞青兰和明黄,这些都是民间年画中常用的颜色,但在他的画中,我们可以不断地看到他反复地使用。在使用这些单纯的颜色时,他认真研读西方印象派的作品,去体会大师们为何在大自然中安排和分布那片神奇色彩,最终让他感受到那些色彩在不断地变化后最终只有用单纯来做为符号时,这些颜色便成了他的绘画的标志。

当我们读到他更多的作品时,便会感到他对自然生活的热情。所画的《荷塘》、《群鸭》、《紫藤》等作品都透出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在用色彩和构成的大胆概括上,在题识与用印的处理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见地,而其最终是用以表述自己的情感,对于一个画家这是很不易的。有很多人在这个缤纷的世界中到处追寻,到头来,不是找到了自己,而是失去了自己。蔡寅坤能在青年时就找到了自己,这实在是先天的智慧与后天的契合,他是为绘画而生的。

【单击关闭】

    邮箱:info@yefengtang.com     Copyright © 2005-2008 成都野风堂    备案序号:蜀ICP备13025461号